高三通关攻略·au printemps
笔者的话
这篇文章是为本次寒假回母校宣讲做准备,亦是对自己高三生活的一个反思与回顾。我很难说我能给出handy的建议,毕竟每个人的情况有巨大的不同。只能根据个人的经历与见闻为你出出主意。但至少,如果你觉得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到不那么迷茫,那我的文字也就有了意义。
2025年1月11日,一位学妹问道“请问一下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呀。有时候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感觉这种日子没有尽头。” 我的回答是“我很喜欢知识本身。现在上大学摄取高浓度知识非常爽,我认为高中这种为了应试磨练花拳绣腿的教育模式真的会损耗人对知识的热爱。” 我的学习从来不是通过目标驱动的,过于具象化的目标往往会压垮我(详情参阅“有关当下”章节的总论Q&A)。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学习是为了自己,而考试往往是为了他者,如此割裂,实在可笑!
在这篇文章中,我所说的“为了获得选择权”是社会赋予学习的属性。在我后续与这位学妹的讨论中,我写道“我说选择的权利,是指高中阶段性学习的意义。当然学习的意义肯定不止如此,实际上我认为一切学习都应该是对客观自然&人类社会的再审视,让你懂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所以,当你在高三感到压抑痛苦、真的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社会功能——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有关未来
“Le printemps s'annonce toujours rempli de promesses... sans jamais nous mentir, sans jamais défaillir." ——Michel Bouthot(1867—1920)
我们走了很长的路,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选择权
我还记得大学思政课第一次小班讨论的题目是“大学与中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上大学?”当时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果做一个譬喻,中学是一条线段,而大学是一条射线。”
在中学,我们大部分在中国大陆地区教育体系下的人都为了,也不得不为了一个极其具象化的阶段性结局努力着——考上一个好大学。于是绝大多数人人生的前十八年是高度相似的,就像游戏的共通线一样。在文字冒险游戏里,我们在共通线里做的选项决定着我们接下来会进入哪条个人线,最终走向什么样的结局无法预测的命运之舞台,分かります。高考后的那一纸录取通知书,标志着人生共通线的结束,个人线的开始。
我个人喜爱大学胜于中学。对我来说,大学与中学生活方面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许是因为廿四本身学生活动已经足够丰富多彩。真正让我喜爱上大学的是学习上极高的自由度和高浓度的知识。我们无需像中学那样为了应付考试,被有限的知识限制住,天天操练花拳绣腿了。
当然,我十分清楚,我喜爱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有幸拥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并选择了我喜欢的专业。时至今日我还十分庆幸高考考了个超出预期近十五分的分数,这实在是命运女神的恩典。
在高考未出分的时候,我对着我的预估分数查看可选的专业与学校。只能说是无尽的煎熬与进退两难,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就面临着学校降档,要追求学校招牌最大化就面临着专业不理想。可笑的是在此之前我只考虑了自己想去的专业——信息类、金融类这两大热门。而且面对专业又挑剔到令人汗颜的地步:唯心主义还胆小,医学学不了;不接受解剖,生物学不了;智商不够,基础数理学不了...如果把我不接受的专业全部列出来,估计已经能排除80%的专业了。
在出分前的半个月里,即便switch PSP在手,卡带买了一堆也无心打游戏,每一天我都在思考专业的问题。在这短短半个月里我浮光掠影地了解了其他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专业,发现电气工程、材料、机械、航空航天都可以作为“退路”。现在回想起来,好在我最终分数足够了,不然这种在短短半个月内决定少则未来四年,多则一辈子的人生实在太草率、风险太大了。
于是我在这里衷心建议学弟学妹们利用高三的这个寒假好好想一想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仅要想好planA,更要想好planB。多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怎么写的像MBTI问答一样,嘛,无所谓了
请想好这四大方向的问题
1、关于你的个人秉性
你是一个能够提出新想法的人,还是能够提出切合实际解决方案的人?
你擅长和人打交道吗?
你喜欢独处,还是人多的场合?
你认为你的过人之处在于什么?
你在什么方面最有天赋?
你喜欢理论还是实干?
你擅长精密地完成计划还是面对变局随机应变?
2、关于想要的人生
你想要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一生,还是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你渴望令人心安的稳定还是刺激的不确定性?
真理对你很重要吗?
家庭对你很重要吗?
金钱对你很重要吗?
他人的认可、社会地位对你很重要吗?
权力对你很重要吗?
3、关于专业
哪些专业是你绝对不会学的,为什么?
哪些领域是你热爱的?
哪些领域是你擅长的?
你热爱的领域与擅长的领域有没有交集?
哪些专业是你感兴趣的?
在这些专业中,哪几个是你最热爱的?
对于这个“最热爱”的专业,你接触过从业者吗?你有成体系地了解这个行业的过往和现状吗?
如果上一个问题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请冷静一下。你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大概率是雾里看花。这时你可以着手上网,或向你认识的人求助。
哪些专业是你没有那么大兴趣,但依旧可作为备选的?
经历了以上的问答,想必你已经大致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专业与备选选项。
4、关于学校
哪些学校专精你的理想专业?
哪些学校招牌很出名,但并不专精你理想专业?或者招牌很出名,也专精你的理想专业,但分数线过高难以达成?
你是否接受为了学校招牌舍弃理想专业,选择备选专业?
哪些学校的强基计划涉及的专业与你的兴趣爱好相符?这些强基计划的政策如何?风评如何?
讲真,我现在都没办法回答出以上的每一个问题。但至少,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应该也查阅了不少资料,对专业、学校选择不再那么迷惘了。
有关当下
如果说在未来篇我聊的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项,那么在当下篇我就要聊一聊,怎么最大限度提升自己选择的自由度。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成绩,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这个部分我会聊聊诸君最最关心的内容——各科学习方法论。
总论QA:
Q:班上好多同学都上课刷题&写作业,他们一刷题我就觉得自己被落下了,怎么办?我到底应该认真听课还是上课狂卷?
A:这可能是我最后发言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两种策略都试过。我在高一上学期与高三下学期听课应该算是认真的,这也是我成绩的两大巅峰期。
对比最明显的是物理这门课,高二的时候就不怎么听课上课做题,结果期中考过68班级倒数第一,当然这也跟那段时间心思不在学习上有绝对的关系,看二次元导致的。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只有78,之后认认真真听课积极提问,保证搞懂老师上课讲的所有东西,在高三上学期末基本稳定90以上。而到了高三下学期,我延续着认真听物理课的习惯,物理从我的弱势学科变成强势学科,经常在我数学大寄的时候被物理挽救,高考也是这样。我整个高三第一个物理满分也是最后一个,在高考。
总之,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我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绝大部分人更加适合认真听课。除非以下两种情况。
情形一:你的题海战术已臻登峰造极之境,市面上出版的比较优质习题集,最新试题几乎都做过。买卷子是买一个系列刷的,能够做到大部分同学做过的题你全做过一遍。此类同学极少,我有幸见过几位,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稳居年级前二十甚至前十的绝顶高手,在年级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最终的出路也是极好的,全进清北。他们可以完全不听课,因为他们真的具备在自主刷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招式的能力。因此,如果你现在的排名达不到稳居前二十的层次,可以断言你不属于情形一。
情形二:课堂质量本身不高,此时可以四十五度听课,半听半学。当然,自己额外学的内容尽量和这堂课讲授的科目吻合。
Q:同学天天学到后半夜,我熬不动怎么办?总感觉少学了好多个小时,好焦虑啊!
A: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作息钟,譬如我明确知道我是完全不能熬夜但是能早起的人。于是高三尽量十一点左右入睡,最迟不过十一点半。五点五十就起床(因为家住的远+吃饭慢)六点半到六点四十抵达学校开始学习。找准自己的节奏很重要,不要被别人影响哦~
Q:经常一考试就很紧张,考场状态怎么调整?
A:考试紧张是纯粹的正常现象,或者说,当你觉得完全不紧张的时候,才是真正危险的时候。我整个高中最放松的一次考试是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那也是我历代成绩最差的一次(没错就是物理倒数第一!)。真正做到一个极佳的考试状态,实际上需要想明白你考试为了谁,为了什么。
谈谈我初中的经历吧。我开窍晚,初中属于是后来者居上,于是总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不好的,当时我考试,是考给我的老师、考给我的家长、考给我的同学。那时我十分看重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排名。
就比如我在经历了初三上学期的节节上升之后,立志要“统招廿四”。这实际上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导致了我一模的失利。我清晰地记得我一模的时候涂串了英语的答题卡,导致分数少了不少。实际上,这就是个借口,即使加上因为填涂错误枉费的分数,我的成绩也不算好。一模之后,我消沉了很长时间,但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我终于想明白了中考的本质。它只是一个分流器,仅此而已,不管是统招还是指标,能进理想高中就足矣,管甚么他人的眼光?其实多年以后回首这段痛苦的经历,我才知道这是我考试心态转变的契机,中考是我第一场纯粹考给自己的考试,也是奇迹发生的时刻。
在高三,想必许多名列前茅的同学都想维持自己的个位数排名,拿到清北的“优秀”认定。我当年也不例外。经历了高三上学期的节节攀升,顺利地参加了T大&P大的寒假学堂,我开始相信自己真的能够考上top2高校。也就是在那个寒假,我有了考top2的目标。于是相同的历史重演,在有了一个十分具象化的目标之后,迎接我的是开学第一次考试的全面崩盘。擅长的物理折戟,拿手的数学大寄(班级倒数前五名的程度)。我还记得我当时的排名是六十多名。
当年我认为:不管怎么加权,有这么一次惨败也就注定了我必然无法拿到所谓优秀认定。于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不再需要考给那个虚无缥缈的认定,而是考给自己,把考试当作查漏补缺的工具。嘛,这也算是返璞归真了吧,回归了高考模拟考的本源作用。自那以后,我的排名十分稳定班级万年老二。最终也拿到了你清的认定,感谢招办给予我一次容错的机会。这种面对模拟的松弛感持续到了高考,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数学第一道大题能算出sin大于1的缘故
总而言之,当你真正考给自己的时候,也就不会紧张了。但这个转变的机遇不可特意去求,往往是一场彻底的崩盘之后,你的心态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就像我一样。在这个回答中,我用寥寥数笔带过的心态转变过程是极度痛苦的,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懂得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力感。不过,如果你目前处于这种阶段,请相信,翻过这座山,就是无边旷野!
写在最后
经历了高二到高三的过渡,想必你也成长了不少吧,想必你也一点点地开始适应高三快节奏的生活了吧。高三没有那么多学生活动,似乎有点无聊,但我相信你总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嗯,就像我们当年一样。不过,打游戏是断然不可的。
在这里我想对你说一句辛苦了。点开这篇帖子的你,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开学考、期中一、期中二、协作体、双基考试…你有过迷惘,有过喜悦,有过泪水,也有过笑容,分かります,分かります。也许你的成绩没有迅速地给你正反馈,甚至越努力成绩越低。但请相信,只要找对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永不言弃,命运女神会给予你恩典。请相信相信的力量!